学位点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学位 > 学位点建设 > 正文

生物学: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3)

发布日期:2023-12-01     浏览量: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3)

授权学科

(类别)

名称:生物学

代码:0710

授权级别

□ 博 士

R 硕 士

2023年6月25日

说 明

一、本《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是我校学位点建设阶段性检查、验收与绩效评价的依据,统计时间为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二、本报告按学术学位授权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点分别编写,同时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的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只编写一份总结报告。

三、各培养单位要结合人才需求、学科条件和发展目标,按照学位授权点评估工作要求,如实编制本报告。

四、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相关工作要求,本《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

告》脱密后将在本单位门户网站发布。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目标与标准

本学位点根据国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结合山西省转型发展中对人才智力的需求,学位点培养目标着重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研究生培养坚持立足山西,面向全国,主要围绕黄土高原区域的物种分布、各种逆境如环境中UV-B 辐射、干旱、病虫害、互作微生物等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应用微生物进行研究。从系统、细胞及分子水平进行探索,为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农作物损伤修复、开发和利用特色杂粮和微生物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同时,为山西省及全国培养具有较高学术背景的从事基础教育的人才。

根据山西师范大学“关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晋师党字〔2017〕 18号),以及《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基本要求》(晋师校字〔2017〕41 号)的有关规定,本学位点所在学院制定生物学研究生申请学位基本要求,并按照相关要求严格执行:1,学生修满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并考核合格;2,为避免研究生导师和学生发表低水平的论文获得科研的短期效果,本学科不把发表论文作为获得学位证的硬性要求,但研究生毕业论文两个外审结果需要达到良以上。如果研究生毕业时论文没有发表,导师需承诺学生贡献在将来的论文发表中恰当体现。

(二)基本条件

山西师范大学生物学一级学位授权点目前有导师52名,其中校外兼职导师7名,其中2023年新增本学院导师5名(分别是赫娟、郭亮、陈晓丹、陈鹏翔、李娟),新增校外兼职导师4名(分别是雷海英、申洁、白变霞、晋婷婷),45岁以下年轻导师约占55%,导师较为年轻化。生物学点现有研究生189人(2021级、2022级和2023级),其中2023级64人。根据山西省转型发展中对人才智力的需求以及师资力量实际情况,与招生简章本学位点整合调整为5个主要培养方向,导师中100%具有博士学位,并且导师的学缘结构丰富,毕业于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农林大学等重点高校和研究所。本学位点具体研究方向与特色、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情况如下:

1、植物学:围绕植物结构与分类、系统与进化、植物化学等研究内容,聚焦旱生植物起源与系统进化、十字花目GRFT分支的系统分类、植物分泌结构的发育与分泌产物运输以及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应用研究,以旱生植物类群蒺藜科和石竹科繁缕族为突破点揭示了亚洲干旱荒漠区植物的进化式样和北半球寒区草本植物的分布格局,从分子和形态学水平明确了GRFT分支中斑果藤族成员的系统学位置和分类地位,揭示了漆树科植物乳汁道的发育规律以及分泌产物的转运机制,明确了犬问荆、柳叶鼠李等资源植物的活性物质基础并阐明了其生物活性机制。本方向带头人是张林静教授,共有学术骨干二名教授,五名副教授和三名讲师,其中2023年引进一名优秀博士。

2、动物学:围绕动物结构与分类、系统与进化、代谢与调控以及行为机制研究。以节肢动物、爬行动物、昆虫、家畜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多元数据揭示等足目物种资源多样性、追溯其起源演化,解析山西煤矿废弃地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节肢动物功能格局的调节机理,为动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奠定基础;对季节性迁飞农业害虫粘虫迁飞行为分化机制研究,从分子水平上探讨粘虫种群响应环境因子变化发生迁飞行为分化机制,为害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丰富昆虫行为生态学数据;对蜥蜴类爬行动物断尾再生和断肢愈合的细胞和分子调控机制研究;以猪为试验动物,研究人类肥胖及其相关疾病如II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某些癌症等的发生和调控机制,为这些疾病的防治提供分子靶点和思路。本方向的带头人是安建梅教授,学术骨干包括两名教授、三名副教授和三名讲师,其中2023年新引进博士二名。

3、细胞生物学:重点研究UV-B 辐射对植物形态、生理、物质代谢以及细胞分裂的影响,进一步对植物体内UV-B 辐射的受体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进行研究。本方向拥有一个山西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细胞工程研究所。本方向的带头人是韩榕教授,学术骨干包括四名教授其中2023年校聘教授1名、二名副教授和一名讲师。

4、微生物学:主要集中在山西特色环境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选育农业微生物菌种,探究生防菌对山西特有植物土传病害的拮抗机制,研究根际促生细菌对山西作物的促生机理及逆境环境下的生物修复;解析传统特色山西汾酒制曲酿酒中微生物群落、代谢产物等与其质量的相关性,基于山西特种植物源活性物质,揭示其抗氧化和抑制食品腐败等方面的贡献;以山西农作物的增产增效为目的,进行微生物有机肥的应用和推广,并聚焦山西汾河土著微生物探索污水生物防治;依托微生物胞外多糖,探索功能型低聚糖合成机制。总之,微生物学方向立足山西,以“三农建设”为目标,以新农科“四个面向”为理念,为山西的农业、食品、环境修复等可持续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本方向的带头人是胡青平教授,学术骨干包括两名教授、两名副教授和两名讲师。2023年引进二名校级高层次人才。

5、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本方向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抗逆、抗病及多因子复合胁迫的生化与分子调控机理等领域,特色体现在聚焦于山西小麦、马铃薯等农作物的抗逆、抗病育种的技术瓶颈,在生化与分子水平进行解析,并结合生防机制开发有关生防菌及化学药物以期抗逆及抗病,为山西农作物经济发展服务本方向的带头人是郜刚教授,学术骨干包括五名副教授和四名讲师。2023年引进优秀博士一名。

本学科相关教师2023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二项,2023年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一项,2023年获批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优青项目一项,省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四项,2023年省基础研究计划青年项目五项,山西省科普宣传专项项目一项,2023年省筹资金资助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一项以及山西省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三项。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六项,省基础研究计划五项,省筹资金资助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两项,“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四项,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结题一项。2023年度国家级、省级纵向经费到账约350万,各类横向项目合计到账经费约120万元,在研究经费方面满足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需要。

本学位点支撑研究生学习、科研的平台包括植物大分子逆境响应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省应用微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植物分子与环境胁迫响应山西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细胞工程研究所,“国家重点推广计划”微生物肥料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植物分子遗传国际合作研究中心,转化医学及分子诊断研创中心,汾酒生产过程研究中心,2023年获批省科技厅科普基地“山西师范大学野生动物资源科普基地”, 以上实验室和科研平台对教学科研提供重要的支撑。

在山西师范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相关文件的支持下,本学位点建设有以强调学术贡献为主的研究生奖助体系,主要的制度包括《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办法》、《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晋师校字[2019]91号)、《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补充细则》和《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实施细则》, 2023年生物学点全部学生享受助学金,享受学业奖学金107人,国家奖学金3人;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2万元;硕士研究生享受学业奖学金的比例占研究生总数的60%,其中一等奖10%,8000元/年,二等奖20%,6000元/年,三等奖30%,4000元/年。奖学金和助学金按照以上制度和标准正常规范执行。此外,我校出台实行了《山西师范大学助研岗位设置实施办法》(校办发[2017]11号)、《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三助”工作管理办法》(晋师校字[2017]24号)、《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励办法》(晋师校字[2017] 25号)等一系列研究生奖助学文件。

(三)人才培养

2023年本学位点报考人数131人,达线57人,调剂7人,录取人数64人,录取比例为43.5%。本校优质生源报考比例明显提高,生源结构更加多样化。生源结构为山西师范大学11人;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23人;太原师范学院8人;忻州师范学院3人;晋中学院3人;青海师范大学1人,甘肃农业大学1人;山西大同大学2人;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2人;运城学院1人;邢台学院1人;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1人(后来退学)。同时本学位点充分把握调剂时间节点,吸引并录取优秀生源。调剂的学生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院校。2023年毕业研究生有1名学生省级优秀学位论文,7名学生获评为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23年共获批9项省级研究生创新项目。

2023年本学位点,发表学术论文36篇,获批22项目,授权实用新型专利并转化6项。

本学位点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自然辩证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同时注重课程思政建设。本学位点给每一届学生至少配备研究生辅导员一名有时二名(根据学生人数定),专门成立了研究生党支部,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2023年在“提高政治站位、对标一流大学、坚持五育并举、注重分类培养”原则指导下,新修订了培养方案,针对生源特点开设基础课程和科技前沿进展课程以及补修课程,鼓励学位点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目前已有4门课程实行双语教学,课程设置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以及体育、美育能力培养。本学位点开设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韩榕教授等的现代生物科学研究技术,刘维仲教授等的现代生物学进展专题,张强老师的文献与生物统计,安建梅教授的科研写作、伦理与规范,郜刚教授的生物信息学。

本学位点导师队伍的选聘、培训、考核严格按照《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试行)》执行,导师指导研究生情况按照《山西师范大学关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等执行,每年导师招生资格需要进行审查认定,由学院学术分委员会审定后报学校认定,通过认定后方可当年招收学生。2023年通过招生资格审查的导师有53名。2023年度本学位点根据学校要求,中期检查对研究生的实验记录、导师的研究生培养手册记录情况进行抽查。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本学位点聘请4名来自加拿大、意大利、美国和法国的山西省“百人计划”学者作为辅助兼职导师。

除教师的科研项目外,山西省、学校设立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支持研究生参与学术训练,2023年生物学点研究生结题省级创新项目11项、 校级5项,研究生省级创新项目立项4项、 校级7项。

同时本学位点加强与国内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所进行联合培养研究生,比如2023年研究生前往中科院植物所、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等单位进行联合培养。

本学位点注重研究生参与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以植物分子遗传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为平台,广泛开展学术交流。2023年先后邀请了国内15名行业领军专家如杨维才院士、瞿礼嘉院士、舒红兵院士等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并且我院2023年举办了三场大型学术活动:承办了“第二十二届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女科学家学术与科普校园行”,以及“第五届植物环境感受国际学术研讨会”。2023年该学位点大部分研究生除了参加我院举办的以上三场大型学术会议外,有14人外出参加其他国内学术会议。

为保障论文质量,本学位点严格开题、中期考核、学位论文预审读、学位论文盲审、预答辩和答辩的流程,全过程对论文质量进行把关和检测。在各类论文抽检和评审中,学位论文没有出现质量问题。2023年生物学点毕业研究生53人,其中19名参加学校组织的第三方双盲审,盲审一次性通过率为94.7%,其余学生参加学院组织盲审,评阅通过率为100%,答辩通过率100%,毕业人数为53人。此外,学校和学位点明确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第一责任人职责,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的管理。本学位点重视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开展情况,划定学术道德的红线和底线,开展相关培训5次,没有出现学术不端行为。

学院成立以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学工服务管理小组,定期召开研究生座谈会,征集研究生权益相关问题并进行解决;同时学校开通“我的校园我做主”微信公众号,学生的诉求和建议可以及时反馈给学校,并进行及时的回应和解决。

本学位点2023年毕业研究生的一次就业率84.21%,主要就业方向为中学生物学教师以及大中专院校的教师岗位,用人单位充分认可就业的研究生,并且很多就业的研究生成为所在部门的骨干。

(四)服务贡献

本学位点结合山西转型发展中的智力和科技需求,在有机旱作农业、大健康产业、中草药研究方面着重发力,挂职下乡服务当地经济。该硕士点先后有三位博士挂职下乡服务当地经济。2023年细胞生物学方向陈慧泽老师作为省科技博士服务团成员赴吕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挂职,运用所学知识与地方科研团队共同开展课题研究,主持疾控中心博士工作站建设,完成了2023年吕梁市黑热病传播媒介—— 白蛉监测项目;作为领衔博士,2023年获批了吕梁市疾控中心山西省博士创新站,切实提升履职尽责能力和业务工作本领,保护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全力护航吕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张美萍老师带领运城绛县集体经济发展了特色农业-小杂粮,为绛县当地农民经济增收提供新思路。深度参与广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药品山楂丸的开发。作为博士团长,在山西乡村城乡振兴研究院挂牌山西省博士创新工作站,为绛县的中草药种植及研发做出贡献。2023年微生物学方向的张杰老师联合山西省中药材集团有限公司申报并获批了山西省博士创新工作站。

在服务社会方面,2023年我院生物学点植物学方向导师苏俊霞联合沁源县林业和草原局,完成山西省沁源县植物野外调查项目,项目经费16.54万元;微生物学方向张杰老师完成山西康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一种利用煤矸石、赤泥、粉煤灰、脱硫石膏等 固体废弃物生产人工土壤的技术指导》项目,经费10万元,完成灵石县晋宝灵石膏制品有限公司《一种利用腐植酸生产有机肥及有机无机复混肥的技术指导》项目,经费18万元,完成微生物肥料技术研究推广中心项目《一种枯草芽孢杆菌防治麻山药连作障碍的施用方法》,经费30万元。除此以外,还有其他方向教师在利用专长服务社会方面做出了成绩。

二、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建设,虽有改善和提高,但是生物学授权点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各研究方向不够凝练

本学位点目前各个研究方向的老师的研究内容相对较散,研究方向不够凝练,无法形成合力共同承担重点的研究项目。

2.国家级高水平科研支撑平台的欠缺;

本学科现有三个省级平台,基本满足研究生的科研需要,但是缺乏国家级的科研平台,目前的平台建设情况及管理距离国家级平台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

3.缺乏高水平代表性成果的产出

目前各学科方向缺乏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成果的产出。

另外,我院一直重视加强国际学术合作,但是研究生以及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大会报告的不多。

三、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下一步思路举措包括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

首先,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聚焦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激发学术团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成果。在此基础上,合理引进不同类型的人才,加强团队的多样性和综合实力。人才引进工作应提前谋划,制定明确的引进策略和计划,确保每一个引进的人才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专业优势和学术潜力。

其次,加强公共实验平台建设以提升科研水平和实验效率。通过引入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技术手段,打造一流的公共实验平台,为校内外科研人员提供共享资源。与此同时,强化共建共享平台的建设,促进不同科研团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使得科研工作能够更为顺畅地进行。

再次,提高生源质量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通过优化招生政策和宣传策略,吸引更多优秀生源报考。同时,完善导师分类管理制度,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行分级管理,确保以最适合的导师指导学生。此外,提升奖励措施,激励导师和学生共同追求卓越,使得整个教育体系更加有活力。完善毕业管理机制,确保学生在毕业前能够达到预期的学术和实践水平,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合格人才。

一审:段雅婷

二审:张杰

三审:郭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