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教授
副教授
当前位置: 师资队伍 > 副教授 > 正文

马引利

时间:2018-01-02 09:59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马引利,女,汉族,陕西蒲城人,1978年09月生,2002年0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4年至今在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副教授,博士。  

现主要从事植物生理学教学、实验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细胞信号转导及逆境生理学。先后承担《植物生理学》、《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植物抗性生理学》、《果蔬营养与保鲜技术》、《植物生理学实验》及《植物组织培养实验》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其中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山西省归国留学人员科研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30972396和3117037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博士生国内访学项目1项(FX-0909),主持山西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2014年,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参与校级教改项目1项,指导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项。2015年,获本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理科组三等奖,被评为校级“优秀共产党员”。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1.马引利,佘小平.植物细胞编程性死亡研究进展.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3, 20(4):119-120.  

2.马引利,佘小平.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研究进展.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4, 19(3):58-62.  

3.马引利,佘小平.铝、镉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其DNA损伤效应研究.西北植物学报, 2006, 26(4): 729-735.  

4.马引利,闫桂琴,陈洁.外源一氧化氮供体浸种对翅果油树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7, 22(1): 5-7.  

5.马引利,闫桂琴,杨纯,王慧芳.翅果油树幼苗对NaCl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西北植物学报, 2007, 27(8): 1619-1624.  

6.马引利,杨纯,闫桂琴,黄晓倩.土壤水分对翅果油树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西北植物学报, 2008, 28(7): 1397-1403.  

7.杨 纯,马引利,田晓燕,芦荣胜.金雕消化系统的组织形态学观察.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2(3): 73-77.  

8.陈惠,张芳,马引利.科研课题和成果转化为设计性实验内容的实践.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 2009, 23(6): 41-42.  

9.马引利,贾嵘嵘.外源一氧化氮对NaC1胁迫下丝瓜幼苗生理的影响.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24(3): 77-83.  

10.马引利,闫桂琴,李瑾,张媛华.干旱胁迫条件下外源NO对翅果油树幼苗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1, 26(3): 30-35.  

11.马引利,佘小平,杨淑慎.鞘氨醇-1-磷酸通过提高蚕豆保卫细胞胞质pH和H2O2含量调节暗诱导气孔关闭.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2012, 42(9): 746- 756.  

12. Ma Y L, She X P, Yang S S. Sphingosine-1-phosphate (S1P) mediates darkness-induced stomatal closure through raising cytosol pH and hydrogen peroxide (H2O2) levels in guard cells in Vicia faba. Sci China Life Sci., 2012, 55(11): 974-983.  

13.郭超,马引利,李保锁.外源一氧化氮对铬胁迫下小麦幼苗生理的影响.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26(2): 80-84.  

14. Ma Y L, She X P, Yang S S. Cytosolic alkalization-mediated H2O2 and NO production are involved in darkness-induced stomatal closure in Vicia faba. 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 2013, 93(1): 119-130.  

15.马引利,佘小平.外源一氧化氮对铬胁迫下小麦幼苗根系生长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1): 61-64.  

16.马引利,佘小平,闫阅.植物鞘氨醇-1-磷酸对暗诱导蚕豆气孔关闭及保卫细胞胞质pH和NO的影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42(5):196-204.  

17.马引利,牛娇,江泽宇.水杨酸在氯化镉胁迫诱导蚕豆气孔运动中的作用.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29(2): 69-73.   

马引利,女,汉族,陕西蒲城人,1978年09月生,2002年0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4年至今在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副教授,博士。  

现主要从事植物生理学教学、实验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细胞信号转导及逆境生理学。先后承担《植物生理学》、《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植物抗性生理学》、《果蔬营养与保鲜技术》、《植物生理学实验》及《植物组织培养实验》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其中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山西省归国留学人员科研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30972396和3117037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博士生国内访学项目1项(FX-0909),主持山西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2014年,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参与校级教改项目1项,指导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项。2015年,获本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理科组三等奖,被评为校级“优秀共产党员”。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1.马引利,佘小平.植物细胞编程性死亡研究进展.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3, 20(4):119-120.  

2.马引利,佘小平.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研究进展.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4, 19(3):58-62.  

3.马引利,佘小平.铝、镉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其DNA损伤效应研究.西北植物学报, 2006, 26(4): 729-735.  

4.马引利,闫桂琴,陈洁.外源一氧化氮供体浸种对翅果油树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7, 22(1): 5-7.  

5.马引利,闫桂琴,杨纯,王慧芳.翅果油树幼苗对NaCl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西北植物学报, 2007, 27(8): 1619-1624.  

6.马引利,杨纯,闫桂琴,黄晓倩.土壤水分对翅果油树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西北植物学报, 2008, 28(7): 1397-1403.  

7.杨 纯,马引利,田晓燕,芦荣胜.金雕消化系统的组织形态学观察.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2(3): 73-77.  

8.陈惠,张芳,马引利.科研课题和成果转化为设计性实验内容的实践.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 2009, 23(6): 41-42.  

9.马引利,贾嵘嵘.外源一氧化氮对NaC1胁迫下丝瓜幼苗生理的影响.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24(3): 77-83.  

10.马引利,闫桂琴,李瑾,张媛华.干旱胁迫条件下外源NO对翅果油树幼苗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1, 26(3): 30-35.  

11.马引利,佘小平,杨淑慎.鞘氨醇-1-磷酸通过提高蚕豆保卫细胞胞质pH和H2O2含量调节暗诱导气孔关闭.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2012, 42(9): 746- 756.  

12. Ma Y L, She X P, Yang S S. Sphingosine-1-phosphate (S1P) mediates darkness-induced stomatal closure through raising cytosol pH and hydrogen peroxide (H2O2) levels in guard cells in Vicia faba. Sci China Life Sci., 2012, 55(11): 974-983.  

13.郭超,马引利,李保锁.外源一氧化氮对铬胁迫下小麦幼苗生理的影响.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26(2): 80-84.  

14. Ma Y L, She X P, Yang S S. Cytosolic alkalization-mediated H2O2 and NO production are involved in darkness-induced stomatal closure in Vicia faba. 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 2013, 93(1): 119-130.  

15.马引利,佘小平.外源一氧化氮对铬胁迫下小麦幼苗根系生长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1): 61-64.  

16.马引利,佘小平,闫阅.植物鞘氨醇-1-磷酸对暗诱导蚕豆气孔关闭及保卫细胞胞质pH和NO的影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42(5):196-204.  

17.马引利,牛娇,江泽宇.水杨酸在氯化镉胁迫诱导蚕豆气孔运动中的作用.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29(2): 69-73.